乐鱼网.com

从农学院的“毕业论文”中能看到什么

来源:乐鱼网.com    发布时间:2024-08-03 01:09:14

  临近期末,“我的论文被谁偷吃了?!”的新闻,又再次将农学院送上了热搜。新闻中显示,有学生辛苦种植的小番茄植株惨遭“毒手”;有学生与论文住在一起,24小时守护实验素材;有学生不小心摔一跤,压倒了仅有的实验素材;有学生养的蝴蝶好不容易有个突变的结果,一开笼子飞走了……

  意外频频,保护毕业论文似乎也成了农业类高校学子的必修课。但在农学生的镜头中,这些过往的“不幸”变成了可以分享、调侃的段子,在网上传播。难怪网友纷纷感慨,“真是又好笑又心疼,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实属不易”。

  理性来看,这些在网络上流传的“毕业论文”的片段,未见得都是学生们的毕业作品,有些可能是期末考试的内容,有些可能就是日常的学习过程。人们看得津津有味,也说明了这种观察高校学生校园生活的视角、这种向上生长的勃勃生机的精神面貌的价值所在。某一些程度上,也是人们对“田园牧歌”与“科学研究”的投射。

  农学生以自身视角分享日常学习,以直观的方式向大众展示专业情况,这种恰到好处的自我表达,让人们看到了一群有热情、有情怀、有梦想的农学生,更看到了中国农业的未来发展。与此同时,在这个高考填报志愿的当口,这些关于农学生日常的新闻更有助于考生在报考时,多一些对专业情况的清晰认识和理性分析,选择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专业。

  农学,在以往人们的讨论中,常常与“土”的形象相伴。近几年,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发展,这一固有形象发生了不小的改变。实际上,农学包含植物生产、动物生产、水产、草学等多个专业类,范围广泛且门类繁多。以今年批准录入目录的新专业——生物育种技术为例,是通过现代育种理论基础与前沿技术,培养复合应用型新农科人才,为农业的高水平发展输送人才。可以说,农学既解决着人类眼前的“吃饭穿衣”的问题,也瞄准了未来人类更好的生活与发展,它与科学技术进步、创新发展密不可分。

  除了农学生所体现出来的活力与希望,那些写在大地上的“论文”结出的硕果也改善着人们的生活。“农大”“农科院”的产品在网上走俏,中国农科院的世壮燕麦片、中国热科院的巧克力、云南省农科院的土豆片、烟台农科院的烟薯25……“好吃又健康”的农产品一度成为“顶流”;互联网“农业大摸底”中,黑龙江的蔓越莓、新疆的三文鱼、贵州的抹茶……让人陌生又惊喜。这背后既是农业高等院校和科研工作者不断试验和改良的成果,也是科学研究进入普通民众视野的直观体现。

  当然,任何学科的学习都是不容易的,其中的艰辛、困难外人很难体悟。而“冷门”与“热门”的专业分类,在人们的眼中自然多了一层职业“滤镜”、多了一些功利的考量。也因此,农学依然是一门“很少有人主动报考”的门类。要改变这一状况,显然还需要投入更多心力,持续深化产教科教融合,着力破解人才供需不匹配矛盾,努力提升荣誉感……让“热爱可抵岁月漫长”有更多现实的支撑。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石嫣毕业后,在创办的有机农场中贴着一句口号:“让农民成为令人骄傲的职业”;“农大丁同学”说:“努力学习是为了家乡摆脱贫困,而不是摆脱贫困的家乡”……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这些有梦想的农学生。“十四五”规划中提到,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已按下加速键,期许未来有更多有志青年投身于此,播下“种子”、收获希望,让广袤的土地成为希望的田野,创造更多价值和可能。(余粒)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化的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核心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地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互联网空间,携手构建互联网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马上就要来临。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方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一直在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经营销售的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会化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育学生的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逐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大家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上一篇:教育部关于印发《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办法(试行)》的通知 下一篇:振江股份:控股子公司海普曼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致力于外骨骼机器人的智能操控算法及仿生学规划的研讨